中医依据湿疹的皮损特点、发病部位而有不同的命名。若泛发全身,浸淫遍体者,称“浸淫疮”;以身起红粟,瘙痒出血为主者,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手部者,称“鹅掌风”;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现统称为湿疹。
必读:本文仅供从医者参考,患者请咨询医生,切勿私自用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人一方!同时希望能够看清这个病大多数是由自身不良饮食、作息等所导致的,别妄想不改变自身,单纯用药物解决湿疹。
病因病机
(一)中医
病因
本病的发生,总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阻滞肌肤所致。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或外受风、湿、热邪为本病的常见诱因。
病机
先天禀赋不耐,易受外界风湿热邪侵袭,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蕴久化热,郁于血分,充于腠理,外发肌肤而发病。湿热久羁,耗伤阴血,血虚化燥生风而致肌肤失养,干燥肥厚粗糙。急性期,以湿热为主,常夹有风邪;亚急性期多脾虚湿蕴,郁而化热;慢性期,血虚风燥,余邪未清。
(二)西医
西医学认为湿疹发病原因复杂,是在多种内外诱发因素相互作用下而发生的皮肤炎症反应。内部因素包括内在疾病和免疫功能异常,包括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免疫缺陷、精神神经因素、遗传因素、个体易感性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结构异常或功能缺陷常常是重要的病因。体外诱发因素包括食物、吸入物、生活环境、动物皮毛、各种化学物质等引起的过敏或刺激反应。温度或湿度的显著变化、日晒等因素常常诱发或加重湿疹的病情。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可以通过感染性免疫机制引发或加重湿疹。具体病因常常难以确定。如果确定了具体的病因,则应诊断为某种原因引起的湿疹。
临床表现
(一)急性湿疹
症状和体征
急性湿疹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多对称分布,常见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手、足暴露部位及阴囊,外阴,肛门等处。自觉瘙痒剧烈。皮疹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由于搔抓,丘疹、疱疹或水疱顶端被搔破后呈明显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浆液不断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
并发症
当合并感染时,则炎症可更明显,并形成脓疱,脓液出或结黄绿色或污褐色痂。还可合并毛囊炎、疖、局部淋巴结炎等。
(二)亚急性湿疹
当急性湿疹炎症减轻之后,或急性期未及时得到适当处理,拖延时间较久而发生亚急性湿疹。
皮损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或小水疱及糜烂,亦可有轻度浸润,自觉仍有剧烈瘙痒。
(三)慢性湿疹
可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亦可一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表现为患部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带灰色,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以少许糠秕样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个别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局限性,边缘较清楚,外围亦可有丘疹、丘疱疹散在,当急性发作时可有明显渗出。自觉症状亦有明显的瘙痒,常呈阵发性。在手掌、手指、足跖、足跟及关节等处,因皮肤失去正常弹性加上活动较多,可产生破裂而致皮损部有疼痛感。慢性湿疹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
(四)特定部位湿疹
湿疹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表现亦有不同。
耳部湿疹 多发生在耳后皱襞处,表现为红斑、渗液,有皲裂及结痴,有时为脂溢性,常两侧对称。外耳道湿疹可由污染的真菌刺激引起,或由于中耳炎引起继发性传染性湿疹。
乳房湿疹 多见于哺乳期妇女。发生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境界清楚,皮损呈棕红色,糜烂明显,覆以鱗屑或薄痂,有浸润时可发生皲裂。自觉瘙痒兼有疼痛。停止哺乳后多易治愈。如顽固不愈或一侧发生者,应注意除外湿疹样癌。
脐窝湿疹 表现为鲜红或黯红色斑,有渗液及结痂,表面湿润,边缘清楚,很少波及脐周皮肤,病程慢性。
外阴湿疹 男性外阴湿疹局限于阴囊,有时延及肛门周围或累及阴茎,多表现为慢性湿疹,皮肤浸润肥厚,皱纹加深,较少有渗液,可有薄痂和鳞屑,有时有皲裂,色素增加或间有色素脱失,常年不愈。女性外阴湿疹累及大小阴唇及其附近皮肤,患处浸润肥厚,境界清楚,有时水肿明显,有糜烂和渗出,由于月经及分泌物的刺激,病情常反复、加重或难愈,可继发局部色素减退。
《男女外阴部湿疹,可用马勃粉外搽》
手部湿疹 多呈亚急性或慢性湿疹改变,手背、手指等处出现黯红斑块,浸润肥厚,边缘不清,表面干燥皲裂,夏轻冬重。因手部经常要接触各种外界物质,不断受刺激,因而较顽固难治。
《手脚起透明小水泡?不要着急,汗疱疹而已,缙哥哥教你一招。》
小腿湿疹 多发生于胫前或侧面,常对称性,呈亚急性或慢性湿疹表现,有些小腿湿疹常并发于静脉曲张。由于静脉曲张而致下肢静脉循环障碍,慢性瘀血,故多发生在小腿下1/3处。呈局限性棕红色、弥漫密集丘疹、丘疱疹、糜烂、渗出、皮肤肥厚、色素沉着。因此处皮下组织较少,久之在接近踝部发生营养障碍性溃疡。湿疹的小片皮损亦可沿皮下静脉曲张方向分布,有色素沉着及含铁血黄素沉着。
(五)特殊型湿疹
还有一些湿疹,其临床表现、病程与一般湿疹不完全一样,为特殊型湿疹,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自身敏感性湿疹 由于患者对自身内部或皮肤组织所产生的某些物质过敏而引起发病之前,在皮肤某部常有湿疹病变,面积大小不定,较多见为钱币状湿疹或小腿湿疹。本病常突然发生多数散在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呈群集性,可互相融合,泛发或对称分布。偶有玫瑰糠疹样发疹。并可见沿搔抓部线状分布皮疹。自觉瘙痒剧烈。在原发病灶好转后,续发病灶也可自然减轻或消退,但有的虽用皮质类固醇及抗生素治疗仍可持续数周不愈。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本病在发病前,先在患处附近有慢性细菌性感染病灶,如中耳炎、褥疮、溃疡及瘘管等。从这些病灶中不断排出大量的分泌物,使周围皮肤受到刺激,敏感而发病。临床表现为上述病灶周围皮肤发红、密集小丘疹、水疱、脓疱、结痂和鳞屑等,并可随搔抓方向呈线状播散。渗出显著,严重者可有明显水肿。
钱币状湿疹 皮疹好发于四肢,损害为密集的小丘疹和丘疱疹,呈圆形或类圆形的钱币状斑片,境界清楚,直径为1~3cm大小。急性期潮红,渗出明显,周围有散在性丘疱疹。转为慢性后,皮损肥厚,色素增加,表面覆有干燥鳞屑,自觉瘙痒剧烈。
汗疱疹 为掌指、跖趾侧面的水疱性损害,粟粒至米粒大小,半球形,略高出皮面,无炎症反应。皮疹分散或成群发生,常对称性分布。疱液清亮,干燥后形成领圈状脱屑,有程度不一的瘙痒及烧灼感。好发于春秋季节,并每年定期反复发作。
婴儿湿疹 中医学称婴儿湿疹为“奶癣”,是发生在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湿疹。临床常根据发病年龄及皮损特点分为以下三型。
(1)脂溢性:多发生在出生后1~2个月的婴儿。皮损在前额、面颊、眉周围,呈小片红斑,上附黄色鳞屑,颈部、腋下、腹股沟常有轻度糜烂。
(2)湿性(渗出型):多见于饮食无度,消化不良,外形肥胖的3~6个月婴儿。皮损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易继发感染而有发热、纳差、吵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3)干性(干燥型):多见于营养不良瘦弱或皮肤干燥的1岁以上婴儿。皮损潮红、干燥、脱屑或有丘疹和片状浸润,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裂纹性湿疹 又称乏脂性湿疹,主要因皮肤水分脱失,皮脂分泌减少,局部干燥,表皮及角质层有细裂纹,皮肤呈淡红色,裂纹处红色更明显,类似“碎瓷”。可发生于身体多处,但多见于四肢,特别是年老者的胫前部。本病多见于冬季,空气干燥,分泌减少,加之热水烫洗过勤而激发。
实殓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
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比嗜酸性粒细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
(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湿疹常伴IgE增高。
(三)斑贴试验
阳性反应说明患者对受试物过敏,但应排除原发性刺激或其他因素所致的假阳性反应。
(四)过敏原测试检查
根据测试结果,可对有些过敏原采用特异性脱敏疗法。
(五)真菌检查
可鉴别浅部真菌病。
(六)疥虫检查
可协助排除疥疮。
(七)皮损细菌培养
可帮助诊断继发性细菌感染等。
(八)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必要时进行,可与银屑病、皮肤淋巴瘤相鉴别。
诊断要点
根据皮疹多形性,有渗出倾向,对称分布,瘙痒剧烈,反复发作,慢性期皮损肥厚、苔藓化等特征诊断。
鉴别诊断
(一)急性湿疹应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后者常有明显接触史,病变局限于接触部位,皮疹多为单一形态,易起大疱,境界清楚,病程短,去除病因后,多易治愈。
(二)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
后者多见于颈、肘、尾骶部,有典型苔藓样变,无多形性皮损,无渗出表现。
(三)手足部湿疹需与手足癣相鉴别
后者皮损境界清楚,有叶状鳞屑附着,夏季加重,常并发指趾间麋烂,鳞屑真菌镜检阳性。
治疗
湿疹容易反复发作,其治疗应本着标本兼顾,内外并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程长短等进行辨证治疗。一般急性湿疹多辨证为湿热浸淫证,治宜清热利湿;亚急性湿疹多辨证为脾虚溎蕴证,治宜健脾利湿;慢性者多辨证为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专方专药治疗湿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且开发出了较多的中成药制剂,对于特定的湿疹证型,可以酌情使用。对于特殊类型、特殊部位的湿疹,有较多报道显示相应的治疗方法针对性强,疗效高,可以参考使用。中医药治疗湿疹可降低复发率,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各型湿疹根据病情均可采用中医药治疗。湿疹急性发作,瘙痒剧烈,皮疹泛发、渗液多难以控制,或合并感染时,可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尽快控制病情。小儿体质特殊,其湿疹宜参照特应性皮炎进行辨证治疗。
(一)内治法
1、辨证治疗
(1)风热蕴肤
证候特点:发病迅速,以红色丘疹为主,泛发全身,剧痒,常抓破出血,而渗液不多。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佐以凉血。
推荐方剂:疏风清热饮加减。
基本处方:刺蒺藜10g,荆芥10g,蝉蜕10g,牛蒡子10g,生地黄10g,金银花10g,黄芩10g,栀子10g,生地黄10g,丹参10g,赤芍1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瘙痒剧烈者,加钩藤10g、全蝎3g息风止痒。夹湿者,加土茯苓20g、茵陈20g等。
(2)湿热浸淫
证候特点: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丘疱疹密集,瘙痒剧烈,抓破脂水淋漓,浸淫成片,伴心烦口渴,身热不扬,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基本处方:龙胆草1g,柴胡10g,栀子10g,黄芩6g,生地黄10g,车前草10g,川木通6g,泽泻10g,当归6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渗液多者,加马齿苋15g、滑石30g、茵陈15g;红肿明显者,加丹皮15g、赤芍10g;瘙痒重者,加白鲜皮15g、地肤子10g、苦参1g;出现脓疱加银花15g、连翘15g、黄连5g;热象不重者,去龙胆草、栀子。
(3)脾虚湿蕴
证候特点:发病较缓,皮损为淡红色斑片、水肿、丘疹或丘疱疹、结痂、鳞屑,自觉瘙痒,搔抓后糜烂渗出,伴纳少,疲惫,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除湿。
推荐方剂:除湿胃苓汤加减。
基本处方:苍术10g,厚朴6g,陈皮6g,猪苓15g,泽泻15g,茯苓15g,白术10g,滑石15g,防风10g,栀子6g,川木通3g,肉桂1.5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皮损色红者,加丹皮15g、黄芩10g;纳呆脘闷者,加陈皮5g、鸡内金20g;发于上肢加桑枝10g;发于下肢加牛膝10g、萆蘚15g。
(4)血虚风燥
证候特点: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皮损粗糙肥厚,脱屑,表面有抓痕、血痂,颜色黯红或色素沉着,阵发性瘙痒,夜间加重,伴有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养血润肤祛风。
推荐方剂:四物消风散加减。
基本处方:熟地黄12g,当归10g,白芍10g,秦艽10g,防风10g,蝉蜕10g,生地黄12g,胡麻仁9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瘙痒甚者,加钩藤10g、刺蒺藜15g祛风止痒;夜间瘙痒剧烈影响睡眠者加龙骨30g、珍珠母30g重镇安神,息风止痒。
2.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疹表现为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者口服。一次6g,一日2次。该药品不宜长期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调整用药。
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利湿热。适用于湿疹表现为肝胆湿热,口苦,尿赤者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该药品不宜长期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调整用药。
参苓白术丸:健脾、益气。适用于湿疹症见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者。口服次6g,一日3次。
涧燥止痒胶囊: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润肠通便。适用于湿疹证属血虚风燥者。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2周为一疗程。
(二)外治法
外用药
急性湿疹:初起以清热安抚、避免刺激为原则。以红斑、丘疹为主,水疱较少,无渗出时,用三黄洗剂外搽;或选用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待凉后外洗,每日2~3次。中期渗出多,以收敛清热止痒为原则。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选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苦参等煎汤,冷湿敷,或用10%黄柏溶液湿敷;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后期,渗出少,结痂时,以保护皮损、避免刺激为原则。用青黛散加甘草油或植物油调,外涂患处。结痂较厚时,选用黄连膏、青黛膏涂搽。
亚急性湿疹:以清热、止痒、干燥、收敛为原则。选用三黄洗剂,青黛散加甘草油或植物油调,黄连锌氧油或5%黑豆馏油软膏外搽。
慢性湿疹:以祛风止痒、促进恢复为原则。选用青黛膏、湿毒膏、润肌10%~20%黑豆馏油软膏等涂搽,加中药熏洗、热烘疗法效果更好。中药熏洗选用蛇床子、威灵仙、紫草、当归等。
敷脐疗法
把中药消风导赤散(生地黄、赤茯苓各15g,牛蒡子、白鲜皮、金银花、薄荷、木通各10g,黄连、甘草各3g,荆芥、肉桂各6g)混合研末,过80目筛后,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2~4g填脐,外用纱布、绷带固定,每2日换药一次,连用3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
用0.5%普鲁卡因于长强穴穴位注射,每次注药0.5m,隔日一次。适用于肛门和阴囊湿疹。
刺络拔罐
采用梅花针叩刺湿疹肥厚的皮疹部位、以微渗血为度,然后在叩刺局部拔火罐放血。适用于慢性湿疹呈苔藓样变者。
(三)西医治疗
由于湿疹原因比较复杂,临床形态和部位又各有其特点,故湿疹的治疗大多为对症治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防治原则查找和去除一切可疑的致病因素。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剧烈的摩擦和搔抓,穿着使患者敏感的皮、毛、化纤制品等。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清除病灶,治疗系统性疾病。
局部治疗按照皮损情况选用合适的外用药物。急性红斑、丘疹,无水疱、糜烂和渗液时,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氧化锌糊或糖皮质激素乳膏、凝胶,不应选用软膏或硬膏。大量渗出时选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亚急性皮损选用氧化锌糊、氧化锌油或糖皮质激素乳膏,不应再湿敷或过度外洗,以免造成皮肤干裂。慢性皮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剂或酊剂。可以合用角质松解剂如10%水杨酸软膏。有细菌感染者,可使用外用抗生素制剂或含有抗菌作用的复方制剂。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分级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湿疹的主要药物。应根据皮损的性质选择合适强度的外用糖皮质激素。轻度湿疹可选择弱效激素如氢化可的松软膏;肥厚性皮损选择强效激素如哈西奈德乳膏、卤米松乳膏;中度湿疹选择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连续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疔程一般应控制在2~4周以内以减少激素耐受。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长期使用没有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尤其适用于皮肤溥嫩部位如面部、会阴部和褶部位润肤保湿剂的应用合理使用润肤保湿剂可促进皮肤屏障的保护和恢复。
系统治疗常用抗组胺药物,可减轻瘙痒症状。对于严重水肿、泛发性皮疹、红皮病等情况,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以控制病情,但必须慎重使用。对于广泛渗出性皮损,细菌感染者,可系统使用抗生素。其他疗法无效者,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
物理治疗紫外线疗法可以参考使用。
(四)名家名医经验方
1.赵炳南—治湿疹验方
(1)热盛型(湿热之中以热为主)
组成:龙胆草6g,黄芩9g,黄连6g,泽泻9g,栀子6g,生地黄15g,车前草15g,湿木通3g,连翘9g,槐花9g,生甘草3g。
主治:热盛型湿疹,发病急,病程短,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溲短赤,局部皮损初起潮红,状如云片涂丹,焮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滲液流津,瘙痒无休,搔抓后有痛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洪大。
加减:内热盛,大便干燥者,加大黄、枳壳;下焦湿盛者,加黄柏;渗液多者,加滑石、茵陈蒿;发于面部者,加菊花;发于头部者,加藁本;发于腰背部者,去胆草,加杜仲;发于上肢者,加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或木瓜;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苦参。
(2)湿盛型(湿热之中以湿为主)
组成:厚朴9g,陈皮6,泽泻g,炒黄柏9g,茯苓9g,猪苓9g,炒枳壳9g,炒苡米9g,炒白术9g,车前子(包)9g。
主治:多由前型迁延而成,或反复发作,病程日久缠绵不愈,时轻时重。全身多无明显症状,偶见便溏溲清,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局部皮损增厚变粗,有抓痕及搔起皮屑,色黯褐,渗液较少或无渗液,顽固瘙痒,抓后无痛感。
加减:湿象明显者,加苍术;若湿热郁结日久,则应加用祛风解毒止痒的药物。(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皮肤病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13.)
2.王静安黄连消风散治疗小儿顽固湿疹
组成:黄连10g,大青叶30g,紫草10g,苦丁茶30g,白鲜皮15,土茯苓15~30g,蜈蚣5条,全蝎5条,白僵蚕10g,牡丹皮10g,赤芍9g,虫壳30g。
主治:小儿顽固性湿疹,经久不愈。皮疹瘙痒、糜烂、渗水。
加减:湿盛加茵陈、苦参、连翘;风盛加乌梢蛇;热盛加金银花、蒲公英等品。(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皮肤病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140.)
3.徐宜厚泻黃散治疗多腔性湿疹
组成:藿香叶、甘草、石膏、栀子、防风。
主治:在人体的自然开口处,如眼、耳、鼻、口、乳头、脐和前后阴,经常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糜烂和橘黄色痂皮,缠绵反复。
加减:皮疹在眼区加谷精草、杭菊花;耳区加柴胡、黄芩;鼻区加桔梗、枇杷叶;口区加升麻、土炒白术;乳头区加柴胡、青皮;脐区加茵陈、白芍;前阴加赤茯苓、炒杜仲;后阴加炒枳壳、熟大黄。(徐宜厚.徐宜厚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77.)
(五)单方验方
炉珠油 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将炉甘石粉90g,朱砂30g,滑石粉500g,冰片30g,麻油750g,混合调匀备用。具燥湿清热、解毒止痒之功。主治急性、亚急性湿疹。用时直接外涂患处,每天2次。
诃醋液 诃子100g(打烂),加水1500ml文火煎至500m,再加米醋500ml,煮沸即可,取药液浸渍患处,不能浸渍地方可用纱布蘸药液湿敷,略加压,使之与皮损面紧贴,干后再加药液。药液温度适宜。能浸渍地方每天浸渍3次,每次约30分钟,每日1剂,重复用时需将药液再次煮沸后使用。适用于急、慢性湿疹。
苦柏祛湿洗剂 苦参、黄柏各50g,蛇床子30g,椒目20g。水煎,头两次煎出汁液和匀,趁热先熏后洗,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适用于肛周湿疹和阴囊湿疹。
艾叶30g,吴茱萸50g,加水1500ml,煎汤熏洗(趁热骑坐在盆上先熏,待药液温后泡洗阴囊)每日3次,连洗半个月,每剂药液可连用5天,药液少时可直接加水。适用于阴囊湿疹。
芒硝150~300g,加适量冷开水溶化,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毛巾湿敷患处,每日4次,每次敷30分钟或1小时,适用于急性湿疹。
王不留行、透骨草各20~30g,红花、明矾各10~15g。每日1剂,水煎两遍混匀,先熏后浸泡,每次20~30分钟,每日2次。然后外涂醋酸曲安奈德尿素乳膏。适用于裂纹性湿疹。
医案精选
(一)禤国维医案——风盛血燥
王某,男,59岁。
2008年6月2日初诊。主诉:双侧手背皮肤粗糙肥厚,脱屑伴瘙痒5年余;体查:双侧手背对称分布密集针尖大小褐色丘疹,皮损增厚粗糙,伴少许脱屑。诊断:湿疹患者于多家医院治疗,葡萄糖酸钙、苯海拉明针均效果不显,外涂激素类药膏可暂缓瘙痒。患者诉近来瘙痒剧烈,大便干结,口千,舌红,苔少,脉数。
[辩证]风盛血燥。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
[方药]乌梅15g,莪术15g,五味子10g,白鲜皮15g,冬瓜仁15g,红条紫草10g,苏叶10g,防风10g,生地15g,赤芍15g,丹皮15g,玄参15g,苦参10g,蝉蜕10g,甘草10g。7剂煎服,早晚各1次。同时予以艾洛松、复方蛇脂软膏及本院制剂消炎止痒霜各1支,嘱其混合外用。
二诊:7日后患者来归,诉药后病情明显好转,瘙痒减轻,大便通畅,口干好转,视其皮损处,皮损色变淡,脱屑减少。唯诉药味难以下咽,遂改红条紫草为桑叶10g,加强祛风之力。药膏如前诊:2周后惠者复诊,皮损变海,色明显变淡,无新出皮损,患者诉药后皮损基本不痒,然睡眠较差,本方中遂加酸枣仁15g安神,去苦参,药膏同前四诊:4周后患者来归,视其皮损,已基本痊愈。(陈建宏,王欣,禤国维.禤国维教授运用皮肤解毒汤治疗顽固性湿疹经验撷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131-132.)
(二)徐宜厚医案——脾虚湿蕴
徐某,男,40岁。
1980年3月26日初诊;半年前手背初起丘疹,瘙痒,皮疹继而渐向全身泛发。曾在院外用扑尔敏、维生素C、泼尼松等治疗,病情略有控制。而近1个月原病灶区相继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等皮炎,日见加重。
检查:在手背、躯干均可见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有部分皮疹见渗出、糜烂,舌胖微红,苔薄黄,脉濡数。
[辨证]脾失健运,湿蕴肤腠。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苍术皮、白术、炒枳壳、蝉蜕、昔参、荆芥各6g,防风、陈皮、泽泻各9g,茯苓皮、生苡仁各15g,水煎服,一日一剂;外用地虎糊,一日2~3次。
二诊:7天后,渗出、糜烂好转,斑丘疹亦部分消退,但皮肤干燥,痒感仍重,夜间更是难以入睡,此乃郁热伤阴耗液,肤失濡养。上方去苍术、炒枳壳、荆芥、防风、泽泻,加何首乌、生地黄、钩藤各12g,炒白芍、玄参各9g,又经20余天的治疗,获得近期临床痊愈。(徐宜厚.徐宜厚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75.)
(三)赵炳南医案——湿热蕴久化热,热重于湿
徐某,男,30岁。
身上起红色疙瘩,瘙痒,晚间尤甚。搔后皮疹增大,流黄水,局部皮肤大片发红,逐渐延及腰部、躯干等处。诊断为急性湿疹。曾服“苯海拉明”,静脉注射“溴化钙”用醋洗,均未见效。大便干,小便黄,口渴思饮检查:胸、背部皮肤轻度潮红,有散在红色小丘疹,自米粒大小至高粱米大小,下腹部及腰部呈大片簇集性排列,并掺杂有小水疱,部分丘疹顶部抓破,有少量渗出液及结痂,臀部也有类似皮疹。舌苔薄白,脉沉细稍数辨证]湿热蕴久化热,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凉血利湿。
[方药]龙胆草g,黄芩9g,栀子gg,生地黄30g,赤芍15g,茵陈蒿15g,紫草根12g,地肤子15g,茅根15g,生甘草6g。
二诊:服上方21剂后,皮疹逐渐消退,疹色变淡,腹部、股内侧偶尔出现红色小丘疹,兼见有风团样损害。按前法佐以养血凉肝之剂。处方:龙胆草9g,黄芩9g,生地黄30g,赤芍15g,当归12g,茵陈蒿15g,女贞子30g,旱莲草12g,刺蒺藜15g,生甘草6g。服15剂后,皮疹消失,临床治愈。(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皮肤病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11.)
(四)周慕新医案——风湿热邪所致之幼儿湿疹
陆某,女,3岁。
头、面部散在红斑丘疱疹,搔之流黄水,部分融合成片,奇痒。夜间啼闹不安,逐渐蔓延全身,此起彼伏,缠绵不已,诊为湿疹。西药治疗3个月不愈。舌苔薄白,脉浮弦。
[辨证]风湿热蕴,以风邪偏重。
[治法]疏风为主,化湿清热佐之。
[方药]地肤子12g,白鲜皮12g,荆芥6g,栀子炭12g,凌霄花12g,牡丹皮12g,金银花15g,连翘15g,浮萍6g,蝉蜕3g,黄柏6g,滑石12g,生甘草12g。
二诊:服上方3剂后,皮疹减少,瘙痒大减,安然入睡。脉浮,苔薄白。效不更方,又服两剂愈。(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皮肤病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1992:127.)
(五)顾伯华医案——湿热蕴肤之手部湿疹
赵某,女,26岁,工人。1975年5月13日初诊。两手素有湿疹,反复发作已数年近日因接触某化学药品,遍发红斑、丘疹、水疱、糜烂、结痂,瘙痒,延及前臂,曾用癣药水,使病情加重,某医院采用葡萄糖酸钙,外涂激素类药膏,无效。目前,水疱满布,部分红肿糜烂,大便两日未行,口千渴。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拟清热利湿。细生地黄、茵陈蒿、苦参各12g,赤芍、牡丹皮、生大黄(后下)各10g,蒲公英、白茅根各30g,生甘草3g,前两煎内服,第三煎湿敷5月18日。皮损大部分减轻,唯仍瘙痒,尚有小水疱,滋水已少,有的已结痂,前5月25日。皮肤干燥脱痂,瘙痒减轻,基本痊愈。予龙胆泻肝丸10g分服,地龙片日3次,每次5片;外涂黄柏冷霜。(徐厚宜,王保方,张赛英.皮肤病中医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7.)
名家名医论纭
(一)赵炳南认为湿疹其本在湿,其标在热
赵炳南认为本病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多由饮食伤脾,外受湿热之邪所致。因此,内在的湿热与外在的湿热互相搏结,是造成本病的实质。中医学认为风盛则痒,风邪侵入善行数变,而急性湿疹的临床特点是剧烈瘙痒,弥散泛发,故赵炳南称之为风湿疡乃取其湿热夹风之意。湿性重浊黏腻,而慢性湿疹常缠绵不愈,反复发作,故赵炳南称之为“顽湿疡”,乃顽湿不化之意。总的来看,对于湿疹之发病,赵炳南认为其本在湿,其标在热,急性发作必夹风邪,慢性缠绵乃顽湿不化。
对于湿疹的辨证论治,赵炳南在长期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将湿疹分为热盛、湿盛两大证,同时也常提到这两种证候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转化的。
热盛证(湿热之中以热为主)
发热急,病情短,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溲短赤,局部皮损潮红,犹如涂丹,焮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者水疱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抓破后有痛感。舌苔黄腻,质红,脉象弦滑微数。洽宜清热利湿,佐以凉血。
方药:龙胆草10g,黄芩10g,黄连6g,泽泻10g,栀子10g,生地黄15g,车前草6g,木通6g,连翘10g,槐花10g,生甘草6g。内热盛大便干燥者,加大黄、枳壳、生玳瑁;下焦湿热者,加黄柏;渗液多者,加滑石、芮陈;发于面部者,加菊花;丘疹水疱为主者,加六一散;痒甚者,加白鲜皮、苦参;继发感染者,加公英;口干明显者,加石膏。
湿热证(湿热之中以湿为主)
多由前证迁延而成,亦可因内湿过盛而急性发作,可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症见口渴不欲饮,肢体沉重,局部皮肤肿胀,水疱渗出较为明显,或肥厚有轻度渗出,大便不干或时有溏泄。舌质淡,周边有齿痕,舌苔白或腻,脉象沉缓。治宜健脾除湿,佐以清热。
方药:厚朴10g,陈皮10g,生白术10g,生苡仁15g,生芡实15g,生扁豆10g,泽泻10g,茯苓皮10g,猪苓10g,生槐花15g,滑石10g,黄柏10g。湿象明显热象不明显时加苍术;热象稍重时,去白术加丹皮;发于头顶者,加藁本;慢性肥厚者,加黑芝麻胡麻子;发于眼睑者,加青葙子;有下肢静脉曲张者,加丹参;若湿热郁久不解、瘙痒难忍者,可加祛风解毒止痒药物,如全蝎、威灵仙等。(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编委会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第二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512.)
(二)张志礼认为慢性湿疹多为血虚风燥型
慢性湿疹病程日久,皮损粗糙肥厚,有明显瘙痒,表面可有抓痕、血痂、苔藓化及色素沉着。除瘙痒和局部不适外,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可有身倦乏力,食纳不香,下肢沉重等症状。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缓或滑。证属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治宜健脾养血,祛风润燥。处方: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陈皮10g,当归10g,丹参15g,鸡血藤15g,赤白芍10g,生地黄15g,白鲜皮30g,苦参15g。方中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当归、生地黄、丹参、鸡血藤、赤白芍养血活血润燥;陈皮调中和胃;白鲜皮、苦参祛风除湿止痒。部分患者伴有五心烦热,颧红,或午后潮热,口干不思饮,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症状,可加元参、麦冬育阴润燥,熟地、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此型治疗中应重视养血活血药的应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血虚血燥则痒,故养血润肤方能疏风止痒,同时不能忽视除湿清热。地肤子、苦参、白鲜皮为治痒要药,地肤子苦寒降泄,既能通利小便,又能解毒除湿,白鲜皮、苦参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为治热毒之主药,在各型湿疹中均可应用,在此型湿疹中起辅佐作用。此型还可加白僵蚕、蝉蜕、全蝎散风止痒,气虚明显者可加黄芪、太子参;皲裂明显者可加玄参、麦门冬。此外,亚急性、慢性湿疹皮损多已局限化,故应重视引经药的使用,如头面部皮损可加黄芩、野菊花,上肢皮损可加片姜黄,腰背部皮损可加杜仲、续断,耳周、口周皮损加黄连、栀子、龙胆草,肛周、外阴皮损加黄柏、防己、龙胆草,下肢皮损加木瓜、牛膝等。(安家丰,张芃·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19.)
(三)徐宜厚主张内治法以健脾、清心、清肺三法为主
徐氏认为湿疹的发生多与脾湿、心火、肺热有关,因而,内治法以健脾、清心、清肺三法为主。
治脾 症见红斑,水疱,但又以渗出、糜烂为主,法宜健脾渗湿,方用胃苓汤加减。茯苓皮、茵陈蒿各12g,苍术皮、炒枳壳、苦参各⑥g,陈皮、猪苓、泽泻各9g,冬瓜皮15g。
治心 症见小片红斑、丘疹、脱屑,或麋烂、潮湿,不过以红斑、糜烂多见。法宜清心导赤。方用三心导赤汤。莲子心、连翘心、玄参、生地黄各6g,栀子心3g,茯苓皮、车前子、车前草各9g,木通4.5g,灯心3扎。
治肺 症见丘疹、红斑、丘疱疹,渗出不多,但痒感较重,法宜清肺通腑。方用凉膈散加减。连翘、虎杖、山楂各12g,黃塔9,酒大黄、焦山栀各6g,茵陈蒿15g,白茅根30g,薄荷3g(另包后下)。
加滅法 亚急性期加龙胆草、赤小豆、汉防已;急性期加威灵仙、钩藤、乌梢蛇;慢性期加何首鸟、当归、丹参、炒白芍;皮疹在上半身者加桑叶、杭菊花、炒牛蒡子;在中部者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在下部者加萆蘚、赤芍、川牛膝;偏于血热者加炒牡丹皮、茜草、紫草;偏于顽湿者加海桐皮、蚕沙、槟榔。
在具体辨证过程中,既要注意病程的长短,又要重视皮疹的演变。一般来说,病程短者,湿热流窜肤腠是其主要方面,治当利湿、清心、导赤;病程长者,湿热化燥,伤阴耗液则是主治的方向,法当养血、疏风、化湿。从皮疹和演变辨别风、湿、热三邪的孰轻孰重,是洽疗湿疹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如皮疹泛发,丘疹、鳞屑较多,自觉痒剧,治风洽肺为先,药用荆芥、防风、苍耳子、蝉蜕、薄荷、桑叶、菊花等;若渗出浸淫,糜烂较重,并有越腐越痒的现象,治湿治脾为主,药用茯苓皮、苍术皮、生苡仁、陈皮、冬瓜皮、茵陈蒿、猪苓、泽泻、炒枳壳、赤小豆等;若丘疹、红斑遍及全身,搔破有少许渗血,治热治心为重,药用生地黄、牡丹皮、玄参、栀子、红花、紫草等。对部分顽固瘙痒、用疏风、散风、搜风诸品,非但痒感不减,反有加重趋势者,可酌加安神平肝息风之品,如柏子仁、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石决明、生龙牡、生赭石等,常能获得良效。(徐宜厚.徐宜厚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172.)
(四)禤国维认为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是湿热内蕴或禀赋不耐,加感外邪,风湿热结聚,浸淫肌肤而成
禤氏认为本病的皮肤损害常发生于感染病灶(如已溃的脓肿、溃疡、瘘管、化脓性中耳炎、鼻炎等)或眼、鼻、阴道的分泌物周围的皮肤,也可通过脓性分泌物自体接种而发生于其他部位的皮肤。其表现为红胂、水痘、脓疱、糜烂、渗液、结痂、鳞屑、自觉瘙痒。皮疹如不控制会不断扩展。对本病的治疗,以内治为主,而外治亦非常重要,内洽以萆蘚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鱼腥草、泽泻、黄芩、黄柏、牡丹皮、防风、黄连、甘草)水煎内服。加减法:病在头部加杭菊花、蝉衣;病在上肢加桑枝;病在下肢加土牛膝;红肿重者加银花、蒲公英;胃寒者加陈皮、苏梗;瘙痒明显者加苦参、白鲜皮。外治选用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之矾冰液(枯矾、冰片、氯化钠、黄连素、五倍子眀矾的煎剂)外用,这样能使毒邪得以外泄,麋烂渗液得以敛止,红肿消,痛痒除。(禤国维.传染性湿疹样皮炎50例治疗观察州中医学院学报,1984,创刊号:42.)
(五)马莲湘主张婴儿湿疹分干、湿两种,内服用养血祛风,清热解毒法
本病起于1~6个月的婴儿,病变以头、面部为主,初见面部红粟粒疹,分布密集,随后融合成片状红斑。根据临床所见,有干、湿两种。干型皮损干燥起白屑,擦之皮肤樱红脱屑,多发生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早产、人工喂养等贏弱婴儿;湿型皮损以斑丘疹上发生水疱,糜烂,流脂水为著,严重者连成片,颜面除两眼外几无健康皮肤,皮色鲜红灼热,有腥气,多见于肥胖或饮食过量,高糖、高蛋白及有渗出体质之婴儿。无论干型、湿型均有瘙痒不宁,哭闹少寝,以致日久饮食减少,消化不良或腹泻迁延,或咳嗽反复而影响生长发育。内服用养血祛风,清热解毒法。药用生首鸟30g,徐长卿9g,干蟾皮6g,金银花6g,野菊花9g,苦参6g,生甘草5g,地肤子9g,白鲜皮6g,生苡仁9g,茯苓皮9g。湿型加苍术6g,黄柏4g。每日1剂,每剂煎2次,药液混合约150ml,分4~6次服。
中医学对湿疹病机多重于湿、毒、风。而顽固性湿疹病机关键在血分内伏热毒,日久阴血暗耗,血虚生风,故投以生首鸟养血祛风为君药;配伍干蟾皮、徐长卿清解血分之热毒为臣药;佐以野菊花、地肤子、白鲜皮、生苡仁、茯苓皮利湿止痒;生甘草解毒,调药和中为使药。共奏养血祛风,清热解毒之功。湿型患者,加苍术、黄柏加强清热利湿止痒之功。(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皮肤病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130.)
(六)高体三认为顽固性湿疹属于湿寒,治宜温补脾肾、透邪外出
高氏认为湿邪属阴,顽固性湿疹性质属于湿寒。本病系常见难治病之一,一般多从肌表皮肤论治,着眼于内在因素论治者少。湿疹症状虽表现在皮肤,但其病根内连脏腑究其病理机制,实为卫气内陷而营血寒湿不能外透为病。盖脾主生化气血,气血循行周身,内行脏腑称气血,外行经络名营卫,营卫即经络之气血也。营卫如气血之枝叶行于表;气血似营卫之根本发于里。气血是营卫之后盾,气血内足则营卫外收,气血内虚则营卫内陷。阳气内虚致卫不外发,阴寒内盛致营郁不达,卫陷营郁发为寒湿顽疹。然湿归于脾,寒司于肾,脾虚阳虚不能温化内外寒湿,寒湿郁滞经络肌表营分,卫气内虚无力透邪外出,此乃形成顽固性湿疹之关键所在。由此可见,表为卫虚营寒,里系脾肾阳虚。治以温肾健脾利湿,补气充卫透表。以真武汤、五苓散、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用。
处方:茯苓20~30g,白术10~15g,熟附子10~15g,白芍10~20g,猪苓10~15g,泽泻10~20g,黄芪30~60g,桂枝10~15g,生姜10~15g,大枣3~6枚。
配伍变化:初诊寒湿重者,可加干姜10~15g;如肌表有郁热者,可加少量麻黄及连翘、赤小豆10~15g;服药后湿疹减轻者,可去猪苓、泽泻。服至症状消失为止。
(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皮肤病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133.)
难点与对策
湿疹的病因复杂,往往难以明确病因,故在治疗上缺乏病因治疗措施,病情易复发,常有慢性趋势。对常规治疗疗效不佳的顽固性湿疹,应积极地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难点一:如何预防湿疹的复发
湿疹的病因复杂,其治疗难点在于发现和去除可疑的诱因,合理地评估病情,个体化地制订治疗方案,积极有效地控制病情和预防复发对策:在治疗上对异位性湿疹、婴幼儿湿疹等有遗传倾向因素者,病情控制后,再根据辨证论治选用健脾渗湿,养血祛风等进行巩固和预防性治疗,这样可减少复发。另外,顽固性湿疹,多需应用苦寒解毒泻火之品,方能取效。若遵苦寒中病即止之戒,湿疹稍退而停用苦寒,往往造成余热余毒滞留不去。此皆治病不彻底之故。因此辨证论治不可机械教条,唯辨明阴阳虚实之所在,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此外,对所有的湿疹患者,均应注意如下方面:
1.湿疹的发生可由食入的变态反应原进入人体内诱发皮肤过敏反应而引起。
食入性变应原包括鱼、虾、蟹等海味,豆制品,牛肉,竹笋等,在湿疹的洽疗过程中和治愈不久的湿疹患者应忌食此类食物。此外,由于发物的种类繁多,全部禁忌对于患者的饮食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故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忌食发物。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日常食谱的基础上采用逐步添加食物或者逐步限制食物的方法,观察食物对病情是否有影响。一旦发现食物过敏,应避免食用过敏食物,以防止诱发和加重病情。食物过敏原检测有助于发现可疑的过敏食物。
2.勿用热水或食盐水烫洗,忌用碱水、肥皂或化妆品类。
等湿疹患者往往喜欢用热水或食盐水烫洗来止痒。这样反而加重病情,因热水烫洗致毛细血管扩张,加重红斑渗出等炎性反应。食盐水的渗透压较高,亦会加重皮疹的渗出。碱水、肥皂或化妆品等化学物质的刺激亦可加重湿疹的瘙痒。
3.需要加强居所的通风、除湿、除尘,室内避免种植花草。
在春夏季节,需要整理房间或衣物时,应尽量请家人帮助,如果必须自己整理家务,应穿长袖衣服,戴口章以免接触到高浓度过敏原,诱发病情。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空气清新、气候适宜、采光条件好的居所为宜。
4.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及疲劳。
精神紧张及疲劳可导致湿疹恶化。故湿疹患者由于剧烈瘙痒,夜卧不安,精神过度紧张时,加用安神药,可更好地缓解病情。
5.对于婴幼儿湿疹患者。
睡眠时宜用纱布或袜子套住患儿两手,头部可戴柔软布帽,以防搔抓、摩擦患部而导致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难点二:如何对顽固性慢性湿疹进行辨证治疗
有些顽固性慢性湿疹,往往缠绵难愈,用常用的散风清热除湿治疗方法往往效果不佳,宜灵活采用其他的辨证思路治疗。对策:
滋阴除湿法治疗自身敏感性湿疹
自身敏感性湿疹表现在皮肤上有原患湿疹,日久不愈,利湿药用之愈多渗出糜烂愈重,严重时还会遍布全身,浸淫流水,迁延日久不愈,自觉痒剧,伴有低热,烦渴,手足心热,小便短少,午后病情加重,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中医认为凡脾湿肺燥之人,不论是湿从外感,或者是湿从内生,均能使机体内的阴中之火外达肌肤。古人将此证归纳为燥极似湿,湿极似燥,燥湿同病。此证治疗最棘手,因燥湿同病,滋阴可助湿,祛湿又恐伤阴。在治疗上可选用健脾渗湿之品除湿,因为在诸除湿法中,健脾渗湿法伤阴最轻,并佐用柴胡升举脾之清气上达于肺,使肺得滋润。同时配合生地黄、白芍、牡丹皮、地骨皮等凉血养阴之晶,使脾湿得清,肺燥得除,其病当愈。
散寒燥湿法治疗顽固性钱币状湿疹、肛门湿疹、阴囊湿疹
以上三种湿疹病程日久不愈,皮疹增厚、浸润,色棕红或灰褐色,表面粗糙,覆盖少许糠秕状鳞屑;或因搔破而结痂,部分呈苔藓样变。舌质淡红,苔白或白微腻,脉濡、沉、细。此乃湿之为病,感之于寒,为寒所郁,寒湿伤及皮肉则为顽湿。治宜散寒燥湿,可选用苍术、乌药、防风、茯苓、土炒白术、炒白芍、姜半夏、小茴香、吴茱萸、厚朴、青皮等。
化瘀渗湿法治疗小腿淤积性湿疹
本病通常是原患下肢静脉曲张处发生淤滞性紫斑,日久引起湿疹样改变,伴有下肢溃疡,皮肤乌黑、肥厚、苔藓样外观,病情时好时坏,缠绵难愈,舌质黯红,苔溥白或少苔,脉沉涩。此乃湿伤气血致经血不畅,积于体表、经络,则为疮痍。洽宜化瘀渗湿,可选用桃仁、炒枳实、苏木、柴胡、桂枝、青皮亦芍、白芍、当归、酒大黄、汉防己、泽泻、丹参、赤小豆等。必要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小腿浅静脉、溃疡周围交通静脉结扎等手术疗法。
经验与体会
湿疹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往往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特别是一些顽固性湿疹,西医治疗远期疗效差。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常可取得较好疗效。
(一)结合整体状况,根据皮疹类型分阶段辨证论治
湿疹在其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症状表现不同,其病机亦有改变。发病初起,风、湿热邪客于肌肤;病情进展,湿热蕴结于内,熏蒸于外,或血热化毒,燔灼肌肤;病情迁延,湿热留恋,湿阻成瘀,或血热郁结成瘀,成风、湿、热、瘀并重之势;本病后期,风热伤阴化燥,瘀阻经络,血不荣肤或气阴两虚或血虚风燥。从脏腑病机而言,湿疹的早期病机多与心、肝、肺有关,后期多与肝、脾、肾有关。
从皮疹的演变辨别风、湿、热三邪孰轻孰重,是治疗湿疹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如皮疹泛发,丘疹、鳞屑较多,自觉痒剧,治风治肺为先,药用荆芥、防风、苍耳子蝉蜕、薄荷、桑叶、菊花等;若滲岀浸淫,糜烂较重,并有越腐越痒的现象,治湿治脾为主,药用茯苓皮、苍术、生苡仁、陈皮、冬瓜皮、绵茵陈、猪苓、泽泻、炒枳壳、赤小豆等;若丘疹、红斑遍及全身,抓破有少许渗血,治热治心为重,药用生地黄、牡丹皮、玄参、栀子、红花、紫草等。对部分顽固瘙痒,用疏风、散风、搜风诸品,非但痒感不减,反而有加重趋势者,可酌加安神平肝息风之品,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石决明、生龙牡、生代赭石等,常能获得良效。
湿疹的表现虽在皮肤,然病位根源则在中焦脾胃,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本病的症状轻重。如患者舌体胖大,有齿印,脉象沉细,脾虚湿困之象明显,需用白术、茯苓、太子参、薏苡仁、陈皮等健脾渗湿之品助脾胃运化。如患者舌质水滑少苔则有肾气不足之征,需用山萸肉、山药、淫羊藿等以益肾固元,助水湿之气化。辨治儿童湿疹时,尤其需要注意调理脾胃。小儿具有腑脏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的脾胃功能会逐渐增强,部分患儿湿疹发作有渐轻的趋势,这正是脾胃功能增强的缘故,因此脾胃功能贯穿于小儿湿疹病的始终,在治疗时切记要健脾养胃,调补中焦。舌质红而少苔,舌体瘦小,脉象弦细的患者,有阴虚血燥生风之征,当慎用疏风解表之品,需用制何首乌、熟地、黄精等以养血滋阴,可用少许薄荷(3g左右)佐之,至于加辛温疏风之品用于血中燥热之证,必动其血燥之风使燥热更甚而痒加剧。
(二)重视湿疹病机的演变规律,随证辨治
湿疹病因病机总体上以风、湿、热邪困阻肌肤为主,日久可蕴毒、伤阴、化燥,治疗应分阶段辨证论治。事实上,内服药不应拘泥于清热利湿之剂,其他活血、散风、养阴之品,亦应随证灵活应用。一般说来,病程短者,湿热流窜肤腠是主要方面,治当利湿、清心导赤。病程长者,湿热化燥,伤阴耗液是病情演变的方向,法当养血、疏风、化湿。因此既要理解湿热是湿疹之核心病机,同时需要掌握湿热伤阴的演变规律,注意清热利湿,兼顾滋阴润燥。
湿疹虽为皮病,但其病情常常带来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负面影响,会引起患者心理和情绪的改变,包括抑郁、焦虑、失眠等。在辨治过程中需要兼顾治疗,可发挥中医整体辨证的优势。比如伴肝气郁结,心神不宁证候者,辅以柴胡、合欢皮、牡蛎、珍珠母等以疏肝宁神,可以提高疗效。
(三)辨证处方中酌加皮科要药,可提高疗效
白鲜皮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效,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洽湿疹有良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白鲜皮可对抗Ⅰ、Ⅳ型变态反应,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白鲜皮提取物具有较显著的局部止痒效果。
徐长卿有祛风止痒作用,可单用内服或煎汤外洗治疗湿疹、风疹块、顽癣等皮肤病。亦可配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清利湿热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徐长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苦参功擅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治疗湿疹内服外洗皆适宜。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苦参碱有免疫抑制作用,可降低过敏介质的释放,对皮肤过敏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地肤子功擅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治疗湿疹内服外洗皆适宜。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地肤子可抑制过敏反应,并且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防风功擅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其为“风药中之润剂”,辛温轻散,润泽不燥,能发邪使从毛窍出,通治一切风邪,故为治疗湿疹常备之药。临床随证配伍,具有不同的双向作用,能发汗,又能止汗,能止泻,又能通便,调理脾胃颇为相宜。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防风有抗过敏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菌作用。
土茯苓,甘淡而平,能去脾湿,此药长于去湿,病久热衰气耗而湿郁者尤为适合本药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病情较重而体质较好者,土茯苓可加大用量。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土茯苓选择性地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影响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以后的炎症过程。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有广谱抑制作用,抑菌活性强。
白蒺藜其性宣通,行肝脾滞气,多服久服,有去滞强壮之功。擅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白蒺藜有抗衰老作用,对脾脏及胸腺萎缩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抗炎和抑菌作用,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连翘功擅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有“疮家圣药”之称。其抗菌谱很广,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
蝉蜕功擅散风除热,利咽,透疹。朱良春认为蝉蜕具涤热解毒之功,配伍僵蚕具有抗病毒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蝉蜕有免疫抑制和抗过敏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缓解皮肤水肿。
合欢皮功擅安神解郁,活血消肿。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合欢皮煎剂可抑制其腹膜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抗原的致敏过程和抗体产生过程。应注意合欢皮有抗生育作用有生育计划者慎用。
(四)灵活使用虫类药物,以建奇功
湿疹急性发作期,皮疹红肿灼热者,只要见舌边尖红绛起刺,不论舌苔白腻或黄厚,即用羚羊角粉0.6~1g冲服,配以淡竹叶、连翘、生地、茅根,控制红肿常有速效。皮损糜烂渗岀,可用牡蛎、珍珠末,配伍粉萆蘚、土茯苓、太子参、金银花、连翘以健脾渗湿,解毒敛疮,能有效控制渗岀。湿疹急性发作时忌用全蝎、蜈蚣,以免激惹皮疹。
对一些慢性、久治不愈的湿疹,皮损肥厚粗糙、结节,中医认为久病入络,顽湿结毒,可加用乌梢蛇、蜈蚣、全虫等虫类药人络搜风,开气血之凝聚。乌梢蛇祛风而不发散,有激发正气而不耗气伤阴之效,为一般辛散解表药所不及,治疗慢性湿疹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全虫、蜈蚣以散剂冲服较入汤剂功效更佳,一般取3~6g用微波炉烘3分钟,趁热研末,用汤剂冲服。
(五)合理应用特色疗法,治疗难治性湿疹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运用“划痕疗法”、“吹烘疗法”、“照神灯加药疗法”等特色疗法治疗局限性慢性湿疹取得较好疗效。
划痕疗法用手术刀片在病变部位划破表皮,使局部气血流通,毒血宣泄,达到活血祛瘀,解毒止痒的作用。操作方法:先按常规消毒患处,然后用手术刀尖端部轻划,由上而下,由左而右,以稍渗血为度,视病变大小决定划痕次数,拭干血迹后,外敷枯矾粉,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5~7天1次,7~10次为1个疗程。
吹烘疗法先在患处外涂青黛膏或10%硫黄膏,然后用电吹风吹烘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照神灯加药疗法局部先外涂10%硫黄膏,然后用神灯(高效电磁波治疗机)照射15~2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六)中西医结合,内、外治结合,以促进病情缓解,减少复发
中医药治疗湿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其治疗不仅关注皮疹,同时注重饮食、睡眠、便等整体情况的调节。中医药治疗湿疹善于把握患者的整体证候特点,以患者的自我感觉为中心,调整患者的主观感受,积极地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笔者经验,中医药治疗急性湿疹,能较快地缓解患者的焦虑、失眠、烦躁等症状,促进皮疹改善。在湿疹的慢性期,中医药治疗的介人,对于保持湿疹病情的长期缓解和撤停药物后保持病情稳定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西医治疗湿疹以局部治疗为主,具有起效快的特点。合理的局部治疗包括3%硼酸溶液间歇性湿敷控制渗岀,湿敷间歇期氧化锌油外涂安抚保护,在糜烂、渗岀控制后短期使用外用软性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以抗炎诱导病情缓解。瘙痒剧烈时需要口服抗组胺药以控制瘙痒。由于湿疹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心理等诸多方面,西医治疗湿疹的常规治疗措施包括外用激素和抗组胺治疗,均属于对症治疗,由于缺乏安全有效的系统治疗措施,停止治疗后容易出现病情的复发。
湿疹治疗的难点在于控制病情的复发。理想的湿疹治疗方案应该是,药物治疗的力度和频率应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在疾病完全缓解之后,应逐渐撤停洽疗药物。综合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局部抗炎和对症治疗快速控制皮疹,以中医药内服治疗整体调节,是湿疹较全面的治疗方案。
预后与转归
湿疹的发病原因很复杂,有内在因子与外在因子的相互作用,故往往反复发作,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体质因素,故在特定的人群中发生,但又受健康情况及环境等条件的影响。除去某些致敏因子,湿疹病变不会很快消失,但也有的患者通过锻炼,改变环境等使机体的反应性发生变化,再接触以往诱发湿疹的各种刺激,可不再发生湿疹。
急性湿疹,及时治疗后大部分可在短期内治愈,慢性湿疹如慢性阴囊湿疹、手部湿疹往往反复发作,长年不愈。
预防与调护
由于湿疹的病因很复杂,与生活环境外界刺激等因素均有关。因此应注意调理,避免发病。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生活调护
了解患者的工作环境及生活环境,避免接触可诱发湿疹的各种因素、如染料汽油、油漆、花粉、碱粉、洗洁精、塑料等。
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暴力搔抓、过度洗拭,尽量不穿化纤的贴身内衣。
避免容易导致过敏和刺激性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
2.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并配合饮食疗法。可作为饮食治疗的药材与食物有:绿豆、海带、冬瓜、苡米、红小豆、鱼腥草、黄连、车前草等。
绿豆海带汤:绿豆30g,海带20g,鱼腥草15g,白糖适量,放锅内加水煎汤饮汤吃海带、绿豆。治疗急性及亚急性湿疹。
冬瓜苡米粥:冬瓜30g,苡米50g,两者同煮为粥,每日1剂,早晚服食。治疗脾虚湿困湿疹。
车前瓜皮苡米粥:冬瓜皮30,苡米30,车前草15g,三者一同煮粥,饮汤吃苡米。洽疗阴囊湿疹。
黄连糖茶:黄连15g,加水煎汁,调入蜂蜜或食糖适量。治疗婴儿湿疹。
3.精神调理
湿疹患者应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患者可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促进身心健康。
现代研究
(一)基础研究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中医学认为,湿疹的发生缘于禀赋不耐,或居住潮湿,外感风热湿邪,侵袭肌肤;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及荤腥动风食物,内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蕴久化热,外搏肌肤而发;或患病日久,湿热久羁,耗伤阴血,血虚生风化燥,致肌肤失养而粗糙肥厚。
证候分布和用药规律硏究
旷燕飞等通过光盘检索和追踪查寻古代、现代相关文献,对1864篇文献进行整理汇总,分析湿疹中医证型的临床分布及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显示湿疹中医最常见的证名为:湿热证、血燥证、风热证、脾虚湿蕴证。1864篇文献中,湿疹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依次为:苦参、生地、茯苓、苍术、当归、黄柏、白鲜皮、川芎、甘草、黄连、薏苡仁、银花、地肤子、荆芥、白术、泽泻、防风、黄芩。其中湿热证中常用苦参、甘草、生地、黄柏、白鲜皮、茯苓、当归、苍术、黄芩、白术;血虚风燥证中常用川芎、当归、生地、苦参、白鲜皮、地肤子;风热证中常用川芎、银花、苦参、黄柏、白鲜皮、丹皮、生地;脾虚湿蕴证中常用茯苓、川芎、白术、薏苡仁、苍术、黄芩。
苏绪林等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慢性湿疹文献,提取中药处方,建立慢性湿疹中医用药数据库,探讨慢性湿疹的中医用药规律。结果显示使用频率最髙的中药依次为当归(59.54%)、生地黄(50.38%)、白鲜皮(48.09%)、苦参(44.27%)、茯苓(41.98%)、地肤子(31.30%)、黄柏(29.77%)、丹参(29.00%)、荆芥(25.95%)、白芍(25.19%)、蝉蜕(24.43%)、刺蒺藜(21.37%)等。结论认为慢性湿疹的中医用药以养血、凉血、活血、燥湿、利湿、祛风、健脾和止痒为主,应当分清复杂病理因素,选用适当的药物。
向阳等检索了《中医方剂大辞典》所收载的湿疹内服治疗方剂。在所统计的51方143味药物中,按照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高低,前10味依次为:甘草(25)、生地黄(18)、白鲜皮(15)、黄柏(15)、防凤(14)、茯苓(14)、当归(13)、银花(12)、荆芥(11)、苍术(10)。清热药以30.67%列第其余依次为补虚药16.63%,解表药12.74%,利水渗湿药11.23%,平肝息风药4.75%,祛风湿药4.32%,活血化瘀药4.32%,理气药3.24%,化湿药3.02%,化痰药1.94%,余有泻下药、止血药、安神药、开窍药、消食药、温里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等。由此推断湿疹内治根据其病因病机多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祛风止痒、养血润燥立法,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最为常用,常伍以平肝息风药、芳香化湿药、理气活血药以增其效,并多祛邪与扶正协同使用,共达治愈疾病之目的。
尚佩生等应用文献学方法,查阅秦汉至今各个时期中医学主要关于慢性湿疹及神经性皮炎文献资料,共查阅217首慢性湿疹及神经性皮炎外用方剂,应用频数分析、方差分析方法,结合传统中医逻辑推理与类比方法、方剂计量学研究方法,就慢性湿疹及神经性皮炎外用方剂用药范围进行梳理与统计分析。结果:攻毒杀虫止痒药、清热药、拔毒化腐生肌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开窍药、补虚药、泻下药、温里药、止血药等十二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89.49%,是构成治疗的主要药类。四气中寒、温两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80.05%;五味中辛、苦、甘三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85%;归经用药以肝、肺、心三类药物累计频率达到67.81%;毒性药物占40.59%,非毒性药物占59.41%;软膏、散剂、洗剂为主要剂型。使用频率居前20位的药物依次为:枯矾、轻粉、雄黄、黄柏、蛇床子、苦参、斑蝥、硫黄、冰片、川槿皮、大风子、花椒、白鲜皮、黄连、五倍子、樟脑、白芷、杏仁、大黄、当归。元以前、明清、近现代三个时期,外用方剂在功效、四气、五味、归经总体用药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毒性药物使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外用方剂用药范围广,具有多结构,多用有毒药,重用厚味药,以燥湿杀虫、血气宣通取效的特点。
覃永健等通过分析155首急性湿疹外洗方剂的用药规律发现,急性湿疹外洗用药可分为辨病用药和辨证用药两类。在辨证用药中,清热药的使用频次最多,大部分药物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其他依次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说明实证(风湿热)是急性湿疹的主要病机,急性湿疹的病机可概括风湿热邪浸淫肌肤而成,或是因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而成。从药物的五脏归经频次看,急性湿疹的治疗涉及整个五脏系统,主要以肝脾肺为主。亼肝经肺经的清热药、人脾经的解表药、化湿药和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占有优势,提示湿热依然是急性湿疹的主要病机。
王金英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湿疹的外用方剂的组方规律。对筛选出的170个湿疹外用方剂进行分析,确定方剂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和药对,演化得到核心组合42个、新处方7个。分析结果表明,湿疹外用方剂中最常用的前10味中药为黄柏、轻粉、冰片、白矾、松香、黄连、铅丹、雄黄、青黛、煅石膏,是湿疹外用方剂中的最核心药物。进一步运用关联规则的挖掘方法进行分析,得到43个常用的固有药对及药物组合,这些湿疹外用方剂的固有组合,如冰片配伍黄柏黄连、青黛等具有清热燥湿止痒之功效,是皮肤疾病外用药物中常见的配伍药对。在常见的药物组合中,如大黄、黄连、黄柏的配伍组合,是三黄丹、四黄散、五黄膏的主要药物组成。进一步从网络展示图得到各药物之问的关联关系,其中,黄柏、轻粉、冰片青黛、蛤粉、煅石膏、雄黄、枯矾、黃连联系最为紧密,并且以黄柏、轻粉、冰片为核心,是湿疹外用新药开发最应关注的候选中药。
娄方璐等采用文献研究与整理的方法,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及维普医药信息咨询系统中选择湿疹中医外治处方合计共838首。对所选文献进行治则治法、方剂统计及药物整理分析,并总结归类。观察各药物、证型、使用频次及所占比例。结果显示湿疹外治法以清热、燥湿、祛风为主;用药以清热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解表药等为主以苦参、黄柏、白鲜皮、黄连、冰片、枯矾、苍术等为核心药物;治疗湿疹外用药物主要药味以苦、辛二味为主,药性以寒性为多;常用药对为苦参、黄柏;常用剂型为溶液有使用毒性药物,以古代方剂明显。研究显示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是湿疹外洽的一大治法,同时湿疹外治处方辨证有多样性;外用药也需要辨证论治。
西医发病机制研究
接触因素、微生物因素、职业因素、食物因素是湿疹的重要原因。接触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可依靠斑贴试验进行诊断。目前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等是影响湿疹病情的常见微生物。食物是医生与患者经常怀疑的致病因素,但临床上常常难以证明。另外研究发现职业性皮炎在湿疹中也不少见。
湿疹常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发病湿疹患者具有一定的遗传过敏体质。敏感性体质的人群接触到致敏原容易引起湿疹的发作。微生物可以导致湿疹的发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即可作为超抗原,引起大量淋巴细胞活化,产生炎症,诱发或加重湿疹。湿疹的发病过程中免疫机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常伴有细胞因子、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参与。湿疹的发生可能与Ⅰ型速发型和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在I型变态反应中,由于机体接触变应原如尘螨、花粉等致敏物质,刺激机体表皮的朗格汉斯细胞(LC),产生LgE抗体,并吸附在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抗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与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发生I型变态反应,从而引起湿疹样皮肤损害。在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中,当抗原或半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T细胞分化,形成特异的致敏淋巴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则引起致敏淋巴细胞活化,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并激活巨噬细胞,释放溶酶体酶而引起组织损伤,产生临床症状。湿疹的发生还与组胺、5-HT等几种介质的参与有关。
(二)临床研究
1.辨证论治研究的专家共识
全军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2009年发布了湿疹皮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将湿疹的辨证分为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
湿热浸淫证(急性湿疹):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剧烈,渗液流滋;伴身热,心烦口渴,便干溲赤;舌质红,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数。为湿热蕴结,浸渍肌肤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止痒。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15g,车前子10g(包煎),生薏苡15g,泽泻10g,牡丹皮10g,滑石1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脾虚湿蕴证(亚急性湿疹):发病较慢,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岀,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而胖,苔白或腻,脉濡缓。为脾虚湿盛,浸淫体肤治宜健脾助运,渗利水湿。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药用:苍术10g,白术10g,厚朴10g,茯苓15g,猪苓10g,陈皮10g,泽泻10g,滑石10g,栀子6g,防风1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患病目久,皮损色黯或色素沉着,或粗糙肥厚,瘙痒剧烈;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为血虚风燥,肤失所养。治宜滋阴养血,润燥止痒,方以养血润肤饮加减,药用当归10g,何首乌10g,白芍10g,生地15g,熟地黄10g,麦冬10g,鸡血藤15g,蒺藜9g,首鸟藤10g,白鲜皮15g,陈皮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外用中成药治疗湿疹的专家共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2012年发布了外用中成药治疗湿疹皮炎的专家共识。该专家共识基于CNKI数据库,査阅了20022012年我国外用中成药治疗皮炎湿疹文献共60篇。就中医诊治湿疹的一些问题达成了共识。共识认为当前湿疹皮炎的外用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其常见不良反应使多数患者,尤其儿童和老年患者不能坚持用药。外用中成药是否可以代替或部分代替糖皮质激素,提高湿疹疗效,改善预后,值得研究。该专家共识按照循证医学的评价原则对研究文献进行评价,在60篇文献中符合A级标准的只有1篇其他研究多为B级或以下级别。某些研究存在实验设计不尽合理、纳入病例数量少或对照药物选择不恰当等问题。共识认为外用中成药在湿疹皮炎治疗中的安全性尚缺乏系统的大样本临床研究,但是局部刺激、接触性过敏、甚至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也有报道。该专家共识指出外用中成药在湿疹皮炎领域应用广泛,在湿疹皮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西药可以相互补充。应大力开展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外用中成药在与西药联合应用、长期维持治疗、预防湿疹复发方面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外用中成药并非绝对安全,相关系统研究尚待补充。应该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方法正确评价外用中成药。共识对使用中成药注意事项做出了指导:
应交代外用药物的用法、用量、浓度和疗程。目前还缺乏外用中成药疗程的相关研究,但可以参照西药的方法,在症状完全消失后在原皮损处再间断外用(每周2天),持续3~6个月,以减少复发。
要考虑患者的部位、性别、年龄的差异,如头面、乳房及外阴部位湿疮忌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儿童及老年患者忌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
注意勿涂口眼等黏膜处。
应注意观察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置。如某些外用中药含有冰片等,长期大面积应用可能会引起中毒;樟脑、薄荷脑、肉桂醇等香精是常见的变应原,容易引发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还有些中药可能引发皮肤刺激;长期应用液体制剂会增加皮肤水分丧失,造成皮肤干燥。
有些外用中成药有多种品牌,虽然名称类似,但不是同一产品。
有些外用中药有明显的颜色和气味,容易污染衣物,引起患者不适。
评述与展望
湿疹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刺激因素,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多种系统性疾病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迄今为止还没有完全根治湿疹的手段。由于湿疹常常是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发病,确切的病因往往难以明确。因此临床上对湿疹常常难以采取单一的病因治疗,而应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寻找和去除诱因,抗炎和调节免疫,控制系统性疾病,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等,以达到尽早最大程度地控制皮损和瘙痒,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的治疗目标。
目前西医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炎、抗组胺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湿疹的一线治疗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对于控制急性炎症反应的作用优越,合理使用可以达到迅速地控制皮损,缓解瘙痒,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常作为初始治疗的首选药物。但是外用糖皮质激素并非根治性治疗手段,并且使用时间超过4周即有可能出现激素依赖。因此在湿疹的巩固治疗期,如果过分依靠外用糖皮质激素,将会出现皮肤萎缩、多毛、痤疮、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并且伴随疗效下降。对于病情复发频率高的患者,频繁地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将会增加患者的“糖皮质激素恐惧”。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长期使用没有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在特殊部位如面部、颈部、皱褶部位的湿疹治疗上,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已经替代外用糖皮质激素,成为线治疗药物。需要注意的是,长期维持规律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由于其费用昂贵和潜在的致淋巴瘤风险,依从性不高。
中医药治疗湿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其治疗不仅关注皮疹,同时注重饮食、睡眠二便等整体情况的调节。鉴于湿疹的诱因、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以外用抗炎药物治疗为主的西医药物治疗方案,很难做到全面兼顾。中医药在初始治疗中的切入点,善于把握整体的证候特点,以患者的自我感觉为中心,调整患者的主观感受,积极地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早期应用中医药治疗,能铰快地缓解患者的焦虑、失眠、烦躁等症状,促进皮疹改善,大大减少外用糖皮质激索的治疗用量。
理想的湿疹巩固治疗方案应该是,药物治疗的力度和频率应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在疾病完全缓解之后,应逐渐撤停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优势在湿疹巩固治疗阶段能得到更大的体现。中医药治疗的介人,对于保持湿疹病情的长期缓解和辅助撤停药物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国际上已经开展的临床试验显示,在维持常规用药的基础上,中医药辅助治疗皮损泛发的难治性湿疹具有显著疗效,可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外用激素和他克莫司软膏的用量。
临床上无论采取中医或者西医的治疗方案,非药物疗法均应得到充分的重视。非药物疗法包括健康教育、规律的锻炼、避免诱因和充分使用润肤剂等。很大部分患者对湿疹的病情判断和治疗措施的认知非常差,导致对疾病治疗的期望值与现实疗效差别极大。表现在发病之初期望迅速根治,而事实上由于缺乏严密控制病情的计划,本病很容易反复发作。因此,应确保患者理解到湿疹是·种可控可治的慢性皮肤病,制订严密控制病情的计划,是治疗湿疹时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初诊时,医生应充分地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利弊,鼓励合理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积极有效地控制病情发作,尤其需要强调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可以做到逐渐撤停外用糖皮质激素,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是湿疹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综上所述,治疗湿疹需要引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念,朝着完全缓解的目标进行治疗,并且需要严密控制病情,根据治疗反应和疾病的转归,调整治疗方案,使疾病达到和维持长期缓解。
参考文献
旷燕飞,杨志波,曾碧君.湿疹中医临床证候分型及用药情况的文献调研分析[J].中医药导报,2008,14(12):84-86
苏绪林,李勇华·慢性湿疹中医用药规律的文献硏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8)335-337
向阳,张毅.湿疹内服方用药规律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1):21-23.
尚佩生.慢性湿疹及神经性皮炎外用方剂组方用药规律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09
罩永健,温志娟.急性湿疹外洗方组方规律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1):57-58.
王金英,蔡琳,杨洪军,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湿疹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9):12-15
娄方璐,刁庆春,刘毅,等,湿疹中医外治处方用药规律分析[J]陕西中医,2012,33(1):97-100.
全军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湿疹皮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209年讨论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5):327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外用中成药治疗湿疹皮炎的专家共识(2012)[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2,45(12):841-842.